各位父母們, 在我們稱讚小孩時是不是習慣性稱讚他們"很聰明"? 這裡有項研究指出與其稱讚"聰明"不如稱讚他們"很努力"...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資料來源: Read for Joy
德威克有一項研究最著名,對象是紐約市12所小學超過400名的5年級學童。這些孩童個別分次接受一個相當簡單的測驗,內容是和語言無關的謎題。在考完試之後,研究人員會把成績告訴每個孩子,順便送上一句讚美。其中有半數小孩被稱讚很聰明,研究人員會這樣說:「你在這方面一定非常聰明呀。」。另外半數小孩則獲讚許很努力:「你一定非常努力哦。」
接下來有兩種不同的測驗,每名學生都有權選擇自己要接受哪一種測驗。研究人員告訴他們,第一項測驗是更加困難的謎題,但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。另一項測驗則很容易,難度和他們剛剛完成的差不多。
德威克在設計這項實驗之初,原本以為不同的讚美所造成的差距應該很有限。畢竟差別就只在一句話而已。但是很快的,他們就發現,給予5年級小學生的讚美詞,竟然會大大影響到他們對接續測驗的選擇。獲稱讚很努力的那組小孩,90%都選擇要接受更困難的測驗。反觀被稱讚很聰明的那組小孩,大都選了容易的測驗。「當我們稱讚小孩很聰明時,」德威克寫道:「我們等於在告訴他們說,這場比賽要你們:看起來很聰明,不要冒險犯錯。」
德威克的下一組實驗,更是證明了,這種害怕失敗的恐懼,其實會妨礙學習。這項測驗故意設計得很困難(原本是給8年級生做的試題),但德威克想要觀察這些孩童面對挑戰的反應如何。
這讓我想到電影「三個傻瓜3 Idiots」中的Raju。即使他是從40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的200人,害怕失敗的恐懼也讓他無法好好學習。
獲讚許很努力的那組小孩,都非常認真的解題。「在完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,許多孩子都表示,這是他們最喜歡的測驗。」但是,被稱讚很聰明的那組小孩,卻很容易氣餒。他們把那些其實無法避免的錯誤,視為失敗的象徵,暗示他們或許並沒有那麼聰明。
考完這場其難無比的測驗後,研究人員要兩組學童選擇:想看成績比自己差的孩子的考卷,還是要 看成績比自己好的孩子的考卷。結果被稱讚聰明的那組小孩,幾乎全都選擇要看成績比自己差的孩子的考卷,而不要看考得比他們好的孩子的考卷。相反的,獲讚許 很努力的那組小孩,多半更有興趣看高分的考卷。他們想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,想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,想知道如何可以更好。
最後,這些孩子還要接受一場測驗,難度與第一場相仿。獲讚許很努力的小孩,這時顯示出明顯的進步,平均成績提高了30%。這些小孩變得很願意去挑戰自己,即使剛開始會失敗也無妨,結果他們的表現水準都升高了。這項結果和被隨機分到「聰明」組的小孩相比,就更令人印象深刻了,這些小孩在最後這次測驗的成績平均掉落20%。失敗的經驗對這些「聰明」小孩來說,打擊太過沈重,反而讓他們退步了。
錯誤帶來不好的情緒,讓腦袋得以修正
稱讚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,也就是稱讚他們的聰明,會造成的問題是,這歪曲了與教育有關的神經學事實。這等於鼓勵孩子避開最有用的學習活動,那就是「從錯誤中學習」。事實上,除非你經歷過犯錯所帶來的不愉快徵兆,你的腦袋才會修正模式。你的神經元在成功之前,必須先一再經歷挫敗。這個痛苦的過程,是沒有捷徑可走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